menu
睡前一本書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認識,除了眼睛,很多時候是用腿走出來的。專欄作者、兼專注香港社會與城市研究的梁啟智,在沙田禾輋邨長大,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住在禾輋邨。他對那兒有着零碎的記憶,環境有點荒蕪,於是小學時晚飯後的活動,是跟隨父親到互助委員會領取藍色的長木棒,再到大樓外的花園巡邏。

很多個方格子的其中一格


他們家在搬到禾輋邨後才算安定下來,但因為成長環境所限,梁啟智在高中前無論到同學還是表哥的家玩、過夜,都是在別的公屋屋邨發生的事,畢竟當時香港有約一半人口居於資助房屋當中。那些空間和禾輋邨的格局、環境都大同小異,都是大樓當中很多個方格子的其中一格。到了高中後,他才認識到屋邨以外的世界,還有那些不是長於屋邨的人們。

用雙腳寫給香港的情書

很多年後,這個成長於禾輋邨的前居民,因為有感經歷數年前的社會躁動後,情感無法安放,於是兩年前決定走遍全港二百五十四條公共屋邨,結集整理,成為今年九月推出的新作《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情感上,這可以說是我用雙腳寫給香港的情書。我是地理學出身的,喜歡走路,於是我選擇直接把整個香港走一遍。我猜想,如果下次遇上另一位同樣是情感無從抒發的香港人,最少我可以告訴對方:我到過你的家。」

圖片:Unsplash

方格子內,不一樣的故

自從展開這趟旅程,很多人都覺得梁啟智瘋狂,因為在他們眼中,公屋都像得幾乎一模一樣,實在沒有要走二百多次的必要。事實上,因為那幾乎一模一樣的環境,背後有着公屋的管理模式,加上社會對公屋居民的刻板定型,也許有些人就是陷入了「大家都過這樣」的困局。但,當人想改變,對突破存在渴望,那些方格子內自然能蘊釀出不一樣的故事。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梁啟智
春山出版

撰文:陳菁 (@chanching_archive)

Tags : 習慣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