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Listen to indie...

Gordon Flanders:來自三地土壤的非主流曲風 打破樂壇循環

第一次聽見 Gordon Flanders 的《FIRST CLASS》,難以想像是香港音樂人的作品。不只是因為有「鶴The Crane」的國語RAP,更多是那種Bossa Nova的曲風,結構與層次比Gordon以往的R&B複雜許多。

「難以想像是香港音樂人的作品」,不應該是一種稱讚。在日本推出首張EP、主要fan base來自台灣的Gordon,領略過三地文化的分別,也想在香港聽到更多元的音樂。年底將推出大碟的他,打算在之後的工作空窗期與本土或各地音樂人合作:「我自己是不希望,每出下一首歌,是唱一首差不多的。我希望每次都會有突破。」

中學已踏上伊館

「大概中五中六的時候,我會經常參加歌唱比賽。」Gordon說。中六時,他在一個全港中學生歌唱比賽打入總決賽,可以在伊館舞台上唱歌。「對着很多觀眾,有得到那種滿足感,很喜歡在台上表演的感覺。」

嚴格來說,這並非他音樂之路的起點。「我經常說,喜歡唱歌和喜歡音樂是兩回事。喜歡唱歌很簡單,就是喜歡唱歌本身;但你喜歡音樂已經是另一回事。」Gordon說,他當時想得很遠:什麼才算是喜歡音樂?未來的音樂市場,是否容納只懂唱歌的人?

中六之後,Gordon選擇了以結他為進入音樂的門廊。「一直彈,我發現我根本不需要唱歌,但我依然在那找到樂趣。」升上大學一年後,父母也看出他心思不在書本,遂讓他開始了去日本唸音樂的旅途。

任作曲、編曲、監製 每次都會有突破

2020年,他在日本推出首張EP《Homemade》,不少歌曲在線上平台獲得不俗的點擊數。憑此成績,香港亦開始有人找他合作,包括洪嘉豪。Gordon兼任作曲、編曲、監製的《污糟兒》,相信是最多香港人認識他的起點。三地經歷,令Gordon深明在港做獨立、非主流音樂的困難。

在香港,大眾似乎都習慣了,以前聽什麼,現在仍聽什麼。「(香港)音樂監製或者上一輩的人,他們知道聽眾喜歡聽這一類的東西,他們就會不斷做這一類的歌給人聽,就會形成一個循環,香港的聽眾走不出這個框框。」

這個循環無關對錯,好的音樂不論風格形式,依然是好音樂。然而,Gordon總想打破循環,至少是自己的。從最早期想做說唱,再轉成melodic rap、R&B,再到現在《FIRST CLASS》的Bossa Nova,「我希望每次都會有突破。」


除了曲風,創作的動機亦有了變化。「我以前會是一個比較melody先行的人,我會覺得一首歌一定要好好聽,要雕琢到好聽……會着重在旋律方面多於歌詞方面。」怎樣的旋律既可有所突破,又能吸引到一定數量的人收聽?「譬如有些歌,我做出來,我就是想為了數量,讓別人聽。」

「但是我覺得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是沉澱了,也是無聲的轉變,這些年的Gordon,更想集中在有什麼東西想表達。「有些故事我很想和別人分享的時候,才會寫一首歌。將音樂變成記錄我自己的一個成長過程,或者周遭發生的事情。」

在香港做音樂比較氣餒

動盪以後,香港一度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創作單位,有如雨後春筍。近年依然有人繼續耕耘,亦有不俗成績,但氣勢無疑有所停滯。Gordon身為獨立音樂人,深有所感:「在香港做音樂,大家會特別認真做,我覺得他們會有比較氣餒的情況,很難去教育聽眾什麼是好的音樂。」

相對台灣和日本,不知是否人口基數較多,不同的創作者總能找到受眾,在香港要另起爐灶,困難重重。「香港這個地方,我覺得大家本土意識很強。就是導致你做廣東歌以外的事,大家已經會很自動去抗拒。」另一方面,Gordon亦覺得創作者也需要平衡,尤其是這些年,主流和非主流已非二分:「你要一個人改變整個市場,是很難的事,除非你一個人的個人實力是凌駕於全部人。即使同此,都要有很多因素才可成功。」

幸好,音樂亦算是世界的共同語言。Gordon在出碟以後的空窗期,打算和一直有連繫的不同單位和創作者合作,「我懂多少東西,或者我可以做得多盡,我就將它全部展露出來,看看會不會有一種新的衝擊。」

撰文:S.
圖片:每木 @weak_chickens

Tags : 主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