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有人說,近年香港的獨立音樂圈如雨後春筍,音樂節和新生代不斷湧現,甚至出現聽眾耳朵回流情況。My Little Airport (MLA)在接近零宣傳的情況下場場爆滿,台下氣氛極佳,就連社恐界代表偉仔都現身捧場。兩者似有關連,但又不完全相關,ML本身就是一個經營多年,深受本地樂迷喜歡的品牌。要其他初出茅廬的獨立音樂人或樂隊做到這個種號召,相信只能雙手合十。
在天降大運之前,參演音樂節便是一大指標,亦是樂迷想懶人伸手認識新音樂人的好途徑。不過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一張音樂節門票動輒三、四位數字,一般學生或者打工仔未必能負擔,辦了七、八年的搶耳音樂節,有兩個明顯特色:一是免費,二是接近100% 全本地line-up。
「近幾年比起『獨立音樂』,我們更傾向用『新音樂 New Music』。」搶耳音樂總監柴子文說。搶耳音樂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扶持、孵化年輕音樂人在音樂這條路上走得更順利,繼而有能力營運自己的音樂品牌;搶耳音樂節就是為了提供一個表演平台而生的。本地大型的音樂節,為了票房往往會邀請一定數量的外地音樂人演出,而搶耳音樂節就反其道而行,推100%全本地line-up,搶耳音樂節目及發展總監Edwin Lung解釋:「音樂節這三個字定義很廣,也有好多不同類型的,搶耳音樂節主要是做推廣,推廣一些平日大家比較不容易接觸到本地音樂。」他們亦補充,如果有機會也會邀請外國的音樂人參與,比如他們過往曾與釜山的音樂節交換兩地音樂人演出的合作。
製造機會讓觀眾選擇
「除了音樂人要有創作自由,觀眾也應該要有選擇。」Edwin說,做音樂推廣有很多空間,行內已有很多人集中鞏固現有市場,大家應有不同分工,尤其是免費音樂平台多了,對外開拓新的市場是很重要,「我們要製造機會讓觀眾有機會認識、支持他們喜歡的音樂人。」柴子文在補充時提及,搶耳音樂的初心是希望培育和推廣更多本地音樂人,「所以圍繞這個初心,我們才選擇做免費的音樂表演,收費的話好多學生負擔不到,是不是要把他們排除在外呢?」當然長遠來說,他們希望更多觀眾付諸行動,買碟、買門票支撐音樂人繼續創作,畢竟若是只有一邊不斷加碼,整個市場生態也會不平衡。
Live Music是高級試聽版
不要說相對少接觸的獨立音樂、新音樂,即使是主流音樂,對於從未聽過的作品,撫心自問也有不少歌在頭十秒便被你切掉,Edwin笑言:「怎會有百發百中的情況,但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試。」他們把推廣新音樂形容為試食和試聽,現場表演的感染力是和在串流平台聽歌無法比擬的,「在免費的音樂節聽過覺得好聽,才有機會有follow-up action,比如將來買票支持專場表演;或當音樂人到外地表演,他們會推介親友去看等。」這個高級試聽版的音樂節通常在年底或年頭舉辦,大家不妨留意一下,聽聽今期推介新音樂懶人包。當然,最後還是要強調:支持本地創作,支持本地音樂。
撰文:馬來時
攝影:每木 @weak_chi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