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赤柱,大家可能會想起美利樓、外國人喜歡尋寶的赤柱市集,盡是異國的情調,甚至有種「遊客才會去」的錯覺。但其實只要你肯花點時間,在赤柱漫步,拐進你平時不曾踏足的道路,抬頭看看兩旁的建築,大抵你會被眼前的風景所震撼 —— 原來赤柱竟與你想象的毫不相同!
赤柱西鄰淺水灣、東望石澳,相傳昔日這裡木棉樹林立,在太陽猛烈地照射下,木棉樹看起來像赤色的柱子,因而得名。赤柱在香港的歷史中,曾擔任重要的角色,早於 1842 年曾是香港島的行政中心,在殖民時期更曾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歷史已過,留下的卻是故事。在平日下午到來,人潮散去,回歸寧靜的大街,彷彿能聽到遠處的海浪聲。沿路行走,忽然看見一街的鬱鬱蔥蔥,讓人想起歐洲的某個小島;沿著一條狹長小路緩步而上,眼前突然出現許多形態獨特的現代建築群組,一時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異國的街道,悠閒的人們,不妨花一個下午,翻看那些你從未看過的赤柱風景吧。
在赤柱的市場道上,近海的那邊可以見到一棟醒目黃色歐陸古典風建築,於 1951 年建成的建築,於 2015 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原址為 The Boathouse,可謂赤柱的地標,可惜於 2020 年底餐廳結業。
一直沿著道路向內散步,遠離海邊,忽然看見一棵大榕樹牆下,排滿一個個青蔥的盤栽,綠意盎然,一直延伸至整條街道,猶如闖進了誰家的後花園。原來這裡有一間「沒有店面的花店」,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這條路的盡頭,就是「赤柱市政大廈」,清水混凝土外牆,讓人想起了安藤忠雄的建築風格。市政大廈由建築署總建築師溫灼均設計。
大廈的中央庭院仿照中國四合院興建,擁有許多開放通道和樓梯,「回」字裝設計能達到對流通風的效果,於 2006 年落成,當時在香港是非常創新的市政建築,是一棟同時兼顧現代美學和實際功能的建築。
進內參觀,不帶有什麼目的是,你會發現原來建築還有個天台花園。站在那裡,感受微風的吹佛,遠眺整個赤柱市場的頂蓋,還能看到遠方閃閃發亮的大海,不自覺就會臉露微笑,心情放鬆下來,就如來了一趟小旅行。
市政大樓的旁邊,有一條狹小的長路,與赤柱新街呈直角。仔細一看,路口有個牌,上面寫上「Le Cheateau Des Arts」。原來昔日這裡有一間空置的小學被臨時用做藝術空間,但如今都荒廢了。
緩步而上,穿過這條路,就會到達佳美道,眼前忽然出現了一棟棟低密度、牆身塗上鮮艷黃色的現代建築 —— 這些名為 Carmelia House 的建築群,於 1980 年代落成,全部樓身高 3、4 層,就像童話中的迷你小屋,讓人混忘身處香港。
轉回到赤柱村道,就會看到有紅磚外牆、歐洲建築風格的聖衣會女修院聖堂(加爾默羅女隱修會)。這棟建築於 1937 年已經屹立於此,轉眼已過 85 年。由於這裡不對外開放,居住於內的修女也不曾外出,所以一般人對這座建築物一無所知,就如鬧市中的一片淨土,與世隔絕。
一直散步到佳美道,從這裡可以遠遠看到赤柱的居屋屋苑龍德苑。這裡不像其他屋村,整座屋苑只有四座樓宇,而且最高只有 11 層,屬低密度住宅。
這裡依山傍海,環境清幽,設有多個公共空間,亭台樓閣,還有一條巨龍作為裝飾,古色古香的設計,讓人有種迷失於時空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