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網上流傳一本「丟垃圾秘笈」:切記包好口罩、倒清湯汁、將竹籤折半、綁實垃圾袋口、在利器上寫小心⋯⋯咦,這些是常識吧?「看似簡單,但不是人人做到。」黃埔街坊 Janet 幾個月前還在慨嘆,她家電梯口常擱滿紙皮箱,大型物品堵塞垃圾槽旁,看得無名火起:「點解可以咁冇公德心?清潔員本來已要挑起其他垃圾,住客抬不動,姨姨又點搬到?」
偶然間,她發現「倒垃圾學堂」專頁。這是由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組織的社區教育項目,中心社工聯同資深清潔員,透過圖文集整理工作日常,傳授倒垃圾之道。她大呼驚喜:「好貼心,看完真的長知識!以前往大膠袋猛塞,現在知道未擠滿就要轉袋,否則工友搬得苦,滾下去也會爆。」她參考攻略,手寫兩張中英對照海報,貼在後樓梯作提醒,也是想支持倒垃圾學堂。在此之前,先要衝破心理關口:「驚鄰居覺得我做多咗,怕被撕走。」幸而兩個月過去,除了幾點水印,海報基本上完好無缺,附近再也不見多餘垃圾。
舉手之勞,就能為默默耕耘者應援。Janet 記得教會牧師說過:「別因疫情而耽誤應有的行動,反而更要伸出援手。」寒流下,她和朋友心血來潮:不如在區內做點事?一於派發防疫物資和飯券,讓有需要的人吃口暖飯。
原定目標為無家者,或因天冷,露面的多是工友。一路上她才知微小崗位何其多,卻總被遺忘。街市附近的街道清潔員,深夜仍在開工,只能搭訕幾句。一名叔叔行走江湖十幾年,負責在幾家餐廳倒垃圾,接過物資後有點訝異,連聲道謝。「有些力氣活,就算疫情來襲也不能停歇,甚至負擔加倍。」共通點是薪金微薄,還要是海鮮價,疫下更工時不足,想撲個口罩,判頭也未必關照。結果單薄一層蓋在臉上,不是弄反方向,就是大小不合。最終她派出五十套:「一餐飯,一份設備,一聲慰問,永遠不嫌多。」
其實她也不無憂慮:「這陣子擔心病毒,整個人精神繃緊,消毒到手都爛!」怕都照做,全因:「如果大家都只顧自己,在低下階層最需要幫忙時缺席,低下階層就會沒有依靠。」這邊廂許多人累了有床,凍時添衣,有口罩是基本,還講求立體花款:「為什麼有些人生活不穩,要擔驚受怕?為什麼清潔員保護我們,反而得不到應有保障?」她強調,社會低迷時,有能力者眼中更不能只有自己,而是要學會分享。現職駐校社工的她,將關懷的心導入工作,帶學生參與義工服務,希望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了解社區事。
一連串行動,實情是從藝術家程展緯分享「倒垃圾學堂」的帖子開始。她尤其欣賞他紮根社區,到港鐵當清潔員,站在前線爭取權益。然而後勤也不能鬆懈:「當初上網求其撳個按鈕,靠他轉發而接觸到資訊,第一步建立自覺,看完嘗試去做。有些事不做,可以令人執少啲手尾;做了,未必要影響幾多萬人,但在自己領域盡做,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個人受啟發。」
撰文:馮婥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