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幫襯小店

46呎本地選物店

「窗後巷」是一間只有46平方呎的選物店,只賣香港人創作。不過,在未說作品的特色之前,先說店子的格局。隱身於兩排大廈之間的後巷,本來只是一個破爛不堪的櫥窗,貼著樓盤租盤廣告,現在搖身一變,變成一個放了二、三十個本地藝術家的創作的小店;本來,巷子連名字都沒有,店主之一 Terry 說:「我希望這條小巷從今天叫作:窗後巷。」

後巷的地下文化

「香港的後巷從來都有一種地下文化的色彩。」Terry 笑說。「以這條巷為例,本來只是清潔工人放置雜物,或是附近打工仔『打邊爐』的聖地。」牆上畫滿塗鴉。「這個『店子』本來只是一個日久失修的櫥窗,貼著樓盤租盤廣告。」一天,Terry 跟友人阿謙路經此地,覺得很是有趣。「香港的城巿面向很單調,零售空間只是商場或是大型商場,這時我和阿謙便想:『可不可以在這條後巷開一間小店,變成一處集零售和地區文化的空間?』」

設計圖(取自 窗後巷ig)

發夢無咁早!再說一遍,這裏是一條後巷,平日只有清潔工人和志明與春嬌出出入入,若要開店也不能阻礙清潔工人工作。結果,小店只有約 2 呎深x 23 呎闊共 46 呎大小!若你沒有概念,可以想像一下大約兩、三個廁格大小。

另類社區實驗
於是,Terry 在店子的建築設計上花了不了心思。

先是把原有的玻璃外牆全面拆掉,改成上下提拉的玻璃木窗。關門時是一列展示的櫥窗,開店後則變成一個開放的空間,底下基座設計成木枱,外面放上幾張短櫈,客人可坐着看書或吹水,與店員打成一片。「我們甚至邀請過藝術家來舉辦文化沙龍或講座,介紹自己的作品。」在這麼一條狹窄後巷,簡直是妙想天開。至於「室內」一列木架,展示一眾本地的藝術家和創作人的作品。

「星期一晚,這幾個人路過談藝術,飲苦艾酒。 哈哈,藝術像一場夢。」 – https://www.instagram.com/p/CSowZL4JVEu/

社區街坊才是初衷
說回選物,Terry 強調除了是香港藝術家的創作,更多的是關於社區我城。像門前的小小陶塑擺飾,正是另一個主理人阿謙的作品。細看之下,陶塑主題正是香港街燈、路牌和垃圾桶。「垃圾桶最好賣,全數沽清,不知曾幾何時,香港街頭再看不見垃圾桶了。」


還有,這裏的作品基本上是 limited edition,賣完就無。另外,還有本地著名插畫師貓珊的社區插畫或 Leica 收藏家拍攝的香港城巿面貌,都和城巿有關。更有趣的是,在選物當中又看見梅酒。「那是灣仔街坊自家釀製,分有五年陳和七年陳,是街坊的家傳秘方。」事實上,店子的初衷還關乎社區。

「剛開店時,不少老街坊探頭細看,我們正是想透過新舊融合、空間再造去探索社區的可能性。」果然,店子由三個藝術文化工作者合辦,Terry 是設計師和策展人,阿謙是社區文化工作者,Sampson 是香港城巿研究者,正是 YouTube channel「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的黃宇軒。

window and alley 窗後巷
地址:銅鑼灣霎西街3A巷仔
https://www.instagram.com/windowandalley/

撰文:郭昊軒 @weak_chickens
攝影:Cherry @weak_chickens
部分圖片來自窗後巷 ig

Tags : 好地方
 
前往下一篇文章  影菲林相係一個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