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重浪。事源「本土研究社」成員梁日恒(Sunny)跟同事每天都比較晚下班。 「我們做研究或舉辦活動的話,通常每晚都做到9點或10點先完,所以,吃晚飯的時間比較晚。除非是油尖旺或酒吧,不然這個時間,大多的食店已打烊。」要搵食,通常是上Openrice看一看附近還有什麼食店還未關門,只是近來發現,網站的資料未必準確,要不已經執笠,要不就是摸門釘。「後來,跟這些食店老闆聊起,方知道現在『夜』經濟真的太差了,晚上十時過後只得小貓三幾隻,生意畀燈油火蠟都唔夠,不如早一點收工回家瞓覺。」於是在想,凌晨肚餓怎麼辦?
「後來,研究社有一個義工懂得電腦程式,教我們應用Web Scrapper從網頁上透過軟件去取得內容,於是我們便嘗試透過網絡爬蟲工具爬梳Openrice全港餐廳的營業時間,得出了『凌晨食肆地圖』。」
凌晨食肆地圖大受歡迎
「豈料,『凌晨食肆地圖』未夠一個月瀏覽人數已經突破21萬,每日瀏覽人數接近1萬,成為『本研』歷來製作最多瀏覽的地圖,研究員都嚇咗一跳。」真的是,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你肚餓,我都肚餓,「受歡迎的原因,無非係市民近年覺得夜晚搵食艱難。」這次訪問是在地圖推出後一個半月後進行。「今天再看,數字竟在短短一個半月便突破67萬,平均每天增加1萬4千次,意味上升趨勢不僅沒有衰退,甚至較三周前增長得更為急速,至今仍未見放緩的跡象,甚至有街坊或食店自動報料,令這個Google Map搵食地圖愈來愈準確。」
如何重現宵夜繁華?
如果你知道本土研究社於2010年創立,現為香港僅存的民間研究社群之一,致力提升大眾對各類攸關公眾利益的社會議題的研究能力,讓民間有能力揭示社會問題。「近年,政府常說『夜繽紛』、『無處不旅遊』,但實情是香港的夜間活動愈來愈薄弱,餐廳早早關門,最直接原因是疫情過後,人們消費模式改變,加上外賣平台愈來愈方便,人們索性叫外賣,也有可能年輕人不太熱中去餐廳聚會,反而更愛到工廈『私竇』等,種種都可能令凌晨食店更難經營。」
但記者自己有個補充:今年4月剛去了東京旅行,深夜的澀谷、新宿還是人頭湧湧,更聽到不少廣東話呢,如果是以上原因,理應東京也有相同情況吧,為何獨是香港?抑或是現在年輕人更愛蒲海濱?但從來餐廳用膳也不止是年輕人。「甚至,我們也有想過(是因為)北上消費或是移民潮,不過北上消費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除了疫情期間),移民潮也已經是3、4年前的事,為何今年特別差?」也有人歸咎經濟不景,但政府不是說香港已由治及興,每年經濟持續增長(編按:2025年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1.9%),現實情況又真是如此?
Sunny坦言:「由於資源有限,本研未必有資源再作進一步探究,只肯定香港街道生活日漸式微,10點過後猶如死城,這個結構性原因不解決,地區特色消亡,官方花幾多資源搞『夜繽紛』都無用。」本研的地圖,除了幫你凌晨搵食外,亦帶給我們對於城市規劃、經濟及土地政策的反思。
「本研」香港凌晨餐飲店地圖2025
撰文、攝影:郭昊軒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