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幫襯小店

人情常滿的「糴米」年代

這個月來,足不出戶,日日在家煮食。打開廚櫃,豉油、白米都差不多要補倉了——當今香港人,還要自己到超巿捧回來?不了,打開手機網購吧,按幾個掣,隔日就送貨到家門前。坐低教老爸在網上買米,誰知被他當頭捧喝:「以前未有超巿,米舖早就有這種服務,打個電話,直接把米送上門!」

沒經歷過「糴米」的年代,唯有嘗試找找,香港還有沒有傳統米舖呢?皇天不負有心人,已有半世紀歷史的石硤尾邨「成興泰糧食」屹立未倒,70多歲的老闆德叔還親自騎單車送米。

成興泰老闆德叔,現在仍然每天在米舖親自打理店面和送米。

檢查白米的品質是米舖工作最重要的一環。

開業49年  見證米舖的興衰
米一直是香港人的主要食糧。 六、七十年代, 每家每戶都會到米舖糴米。 米舖工人扛著一袋袋米糧送貨的情景隨處可見。乘著這股熱潮,德叔父親於1971年,在石硤尾邨開米舖,那時候還是七層樓屋邨的年代。「那是一個甲級舖,屋邨的舖位分為甲、乙、丙三級,甲級即是最好啦!200元一個月,算是好貴的,其他舖租150元和80元。那個年代,一碗雲吞麵才3毫子,一斤米才6毫子。」

開業之初,德叔仍在一間電器行打工,隨後回到成興泰幫忙打理,他回憶道,米舖風光之時,一間舖要有5人才夠用,「一個管數、一個溝米、一個門面、兩個送貨」,生意最旺的日子,成興泰有數間分店。「起初只有大陸米,至80年代,泰國米開始取代大陸米,又香又滑。」

成興泰在1971年開業,曾經有過數間分店,現在只剩下石硤尾邨的店。

米舖的獨特之處,在於有溝米服務,事關新、舊米吃起上來大有分別,「舊米即是上年的收成,水分較少、質感較硬,新米就是今年的米。在超巿買到的米,大多是舊米,只有米舖才有機會有新米。」新舊米比例合適,才能煮出一碗口感適中的白米,見微知著,足見上一代人對糧食的要求。可惜後來超級巿場出現,社會物質不再貧乏,人們除了吃白飯,還有即食麵、麵包等雜糧,米舖這行業才開始走下坡。現在,店內只賣泰國米,但仍有溝米服務。

老闆仍保留著用了數十年的算盤。


在超巿買到的,大多是舊米,只有米舖才有機會有新米。

憑聲線認熟客 鳳凰牌單車扛米上樓
1982 年,成興泰遷至如今位於石硤尾邨街巿入口旁的舖位,店門上的「成興泰糧食」五個大字,是香港 60 年代至 70 年代招牌常用到的北魏體,400 呎的店面仍舊保留 80 年代的裝潢;門外放著的兩個盛米的木桶,還有一輛德叔每天用來扛米的鳳凰牌單車。「有電話打來,他就會送米,每次最多兩包。」同樣已屆70歲的德嬸,指着店內一袋袋寫著「淨重 25 公斤」的泰國米說,德叔自己扛米上單車的後座,送到客人家門前,有升降機的大廈還好,若遇上要爬樓梯,德叔還是會把米逐層扛上去,風雨不改。

成興泰門外總停靠著鳳凰牌單車,老闆每日踩著它去送米。

年屆七十多歲的德叔,堅持每天親自扛米,風雨不改。

我們這一代,只會到超巿買米,都不知道打電話到米舖「落柯打」是什麼回事,德叔聽了,沒好氣地解釋:「客人一打來,不用說什麼,我們已知道這家人吃慣什麼米,早認得他們把聲!」街坊生意就是如此,人情味就是店舖熟悉客人的容貌與聲線、熟知他們的喜好,毋須多說一句,貨物就送到家門前。

但這種人情常滿的老店,近年逐漸步入黃昏。數年前石硤尾邨傳出重建的消息,成興泰將與街巿一併移到新建築。德嬸說,那時打算若要搬舖就乾脆退休,「我們都七十歲了,五勞七傷」。至於德叔,則未想言休,經營米舖數十年,仍然熱愛自己的米舖,只要踩到單車,都繼續做下去:「做多幾年啦!」

Tags : 好地方
 
前往下一篇文章  時裝工場設計的布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