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逃避是一顆止痛劑

我是知道的,自己有一個壞習慣:逃避。然而讀了一本《習慣逃避》的書,它告訴我:逃避並不是全是我(或你)的錯,本質上,逃避或許只是一種「害怕衝突」的模式轉移,也可能是自卑心作崇,更或許,當中有社會的壓抑的因素⋯⋯記起了《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嗎?只是,逃避即使不是全然的錯,它的止痛作用,能保護你一輩子嗎?

因為痛苦,所以逃避

其實人為什麼要逃避?很多人正義、正面又頗為勇敢的人馬上會答道:懶囉、鴕鳥呀,一句終結背後的故事。但你可曾想過用精神角度去分析?

很多時候,我們逃避是害怕痛苦,這種痛苦正是源於外界人士的目光甚至批評。已故英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學家Donald Meltzer有一個非常重要見解:「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他強調移情與投射性認同在精神分析的作用,簡單地說:因為痛苦,所以逃避;因為防禦,所以撒謊。當然,心理學家並不是說這種防禦機制是好的,但當我們非常脆弱時候,或遇到困難時,這是人們最直接的反應。而這樣做,並不應該直接說錯,一旦用上這個防禦機制,到最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誇張的說甚至是保守自己的安危。

然而,必須問自己的是,到底這個防禦機制的背後說明了什麼?我們在依賴這機制,可惜害怕和痛苦其實仍然存在嗎?問題一直未有解決吧?它久不久還是會來探訪自己吧?難道你想一輩子都困於這個loop?防禦沒錯,但習慣了防禦,苦了的也是自己。

也因為自卑,所以逃避

再從心理角度去分析,很多人逃避是由於自卑心作崇,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被別人恥笑,索性不做了。大多數人覺得自卑是自覺自身能力問題,自以為能力低又蠢,但其實,可曾想過能力也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我們只習慣用「別人的標準」來定義自己,別人的目光蓋過了自己的準則⋯⋯所以,你在逃避之前,要問自己的是,為什麼以「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呢?別人有的,我沒有,但我有的,別人卻未必有呢。逃避一次兩次三次,然後就更加發現不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逃避雖然不是全然的錯,在適當的時候逃避,離場,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是愛自己的一種方法,但如果你發現每次面對同一個問題甚至是所有問題,不論愛情工作家庭友誼,你都只會逃避,便要問自己,這背後的種種到底出了什麼事?

逃避可以是一顆及時的止痛片,可減輕一時的痛苦,但最後還是要對症下藥,勇敢去
面對。

撰文:Coco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