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沒有使用過 ChatGPT 、DeepSeek 或 Perplexity 等 AI 工具,當你每問一個問題,它總是稱讚你問得很好,想來必是很有想法,而且聊天機器人很少會反駁用戶,目的正是給予人類信心和情緒價值。然而,當人們愈依賴 AI,脆弱的人愈可能深陷其中⋯⋯

不信?好吧,我就在 AI 輸入:「人工智能 貶低智能」從認知和學習能力去探討這個說法。得出的答案是:「嗯,使用者提出了一個相當深刻的命題——『人工智慧 貶低智慧』,要求從認知和學習的角度探討。這個標題本身就帶有哲學思辨色彩,可能反映出使用者對當前 AI 熱潮的反思傾向。」看:「使用者提出了一個相當深刻的命題⋯⋯ 這個標題本身就帶有哲學思辨色彩」,令人覺得自己多厲害?!事實上,早陣子已有不少人類過份依賴 AI,導致學習和認知能力下降的研究,其實也毋庸爭辯,畢竟你以前要花好幾天時間蒐集資料或繪圖,現在問一問 AI 便給你詳盡的答案或生成圖片,還在抗拒?你真的會被途汰;再用一個簡單例子:45x√98/32 等於幾多?用計數機啦。所以,也不應抗拒 AI,只是想深一層,它會帶來什麼實質影響?事緣是,之前跟一班朋友聊天,其中一個女生說遇上感情煩惱也會問 AI,從中得到了不少心靈慰藉,也解決了一時的苦惱;另一個朋友則覺得匪夷所思、很可怕:AI 是機器不是人,從來沒有人類情感,怎能相信 AI?女生反駁:你何不把 AI 看成是「心理醫生」?現實中的心理醫生也是從學習得到專業資格呢。
的確, 圍繞 AI 的坊間輿論多探討 AI 聊天機器人的稱讚與情緒支援帶來什麼影響,開發者也承認多數主流 AI 聊天機器人在與用戶互動時,會傾向給予正向回饋與稱讚,例如「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你很有想法」等,目的是增強用戶自信,從而創造友善和包容的對話氣氛,降低害羞用戶的使用門檻,最終目的是持續互動,提高用戶黏着度和平台使用率。所以,如果你也有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真的要認清 AI 的安慰與稱讚是為了程式設計目的,並非真正地理解情感而回應;另外,不要讓 AI 取代現實生活中的支持與關懷;總之,要保持批判的態度,而不是找逃避的藉口啦。

撰文:郭昊軒
圖片:《完美伴侶》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