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充滿著抉擇。行邊條街,睇邊套戲,食邊間餐廳,樣樣都要出門前做足資料搜集,思索討論半天,都未必可以作出最合心意的決定。雖然選擇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隨便決定又怕後悔,想來想去都摸不清自己的心意;就算已經決定好,但當看見其他選擇時,內心小劇場又會再次上演……
相信以上情節不少人都似曾相識。到底是什麼原因令我們成日「彈弓手」心大心細呢?原來有關我們個「腦」事!
不斷重複按下 F5 更新
我們的腦就好比一部雷射探測器,每分每秒都在接收外界的資訊。所以,我們的決定會不由自主地隋著環境所得的新資訊而改變。專家稱這種在決定後仍不斷接收新資訊權衡利弊的傾向為「決策後評估」(post-decision evidence accumulation)。
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專業團隊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志願者被安排觀察螢幕上移動的光點。過程中他們需留意光點的移動方向,並使用相應的手柄模仿光點移動的軌跡,但只要他們一移動手柄,光點便會立即消失。研究發現不論志願者在作答時對答案有多大的信心,在答案揭盅前仍會經常改變心意,對原本的答案產生極大的質疑。雖然在光點消失後再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但大腦的神經管道仍會持續累積和分析已有的證據,以致他們難以買定離手。專家稱之為「滯後反應」。
如果有得揀…
事實上,當大腦持續分析資訊的時候,大腦負責組織思考的前額葉皮質會作出大量的反應來指出證據的錯誤並左右我們已有的決定,除非收集到足夠的證據,否則它們並不會收手。所以話,有得揀又煩,無得揀一樣咁煩!
其實不論怎樣的選擇也有利弊,最重要的是每個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決定。已作出的決定就不要再回望思忖著會有更好的選擇出現。當下的你所作出的選擇是重回過去多少遍都不會改變的,所以你只管相信和支持過去的決定,把所有的選擇過得最好,自然會有更好的選擇在未來出現啦。
撰文:Sha
圖片: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