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總是走得戰戰兢兢。沒有人告訴我們前路正走向何方,我們每天都要做許多決定,但每次都生怕自己做錯決定,讓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假如有一個導師,指引我們朝向正確的道路走那該有多好呢? 松浦彌太郎,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導師。
「我絕對不是一擲千金的大夢想家,而是累積每一個小成功,才造就了現在的我。」身兼《生活手帖》總編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文字工作者等多重身分。18 歲隻身赴美、自己尋找工作機會,自給自足,再回到日本發展, 一路走來,松浦彌太郎其實也曾經歷了許多難關,於是便把過程中所累積的各種學習法則寫下來,寫成了《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這本書。
迷茫之際,記得這3大要點
(松浦彌太郎回日本後,從二手雜誌做起,後來演變成了「COW BOOKS」書店。)
迷茫,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隨著社會的環境發生變化,人長大後開始更了解自己而產生需求上的轉變,都會讓我們陷入迷茫之中。18歲開始在「社會大學」修讀的松浦彌太郎於是分享了「如果我們能早點知道該怎麼做就好了」的三大要點:
1. 絕大多數求才若渴的人,隨時都在尋找千里馬
什麼是好人才呢?對松浦彌太郎來說,就是不滿足於現狀,有實力的人,例如:遇到突發狀況,懂得隨機應變的人、態度積極,體貼別人的人等。聽起上來好像很普通,但松浦彌太郎卻發覺這些人才意外地少之又少。而他一位朋友在哪裡發掘到這些人呢?竟然就在餐廳、居酒屋、健身房等地方。所以其實機會隨處都在,只是我們要先做好自己。
2.人們隨時都在尋找能幫助自己的事物
「人們花錢、花時間,都是為了有助於己。無論是為了逃避現實,還是投資自我,都是把金錢和時間消耗在能夠幫助自己的事物。」所以只要你能了解這項原則,就能明白什麼東西能在這個時代大賣,以及其暢銷的原因。
3.收入多寡,與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呈正比
很多人都忙著追求更多的收入,特別身在香港,對於「增加收入」這件事應該很有共鳴。我們經常以為,收入的多寡,與時間、努力、甚至運氣成正比,但松浦彌太郎通通否認。他認為能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才是關鍵所在。
建立人生的50種態度
(圖片來源:網上)
以上這 3 項才只是前言,松浦彌太郎希望大家記得以上 3 點,再去思考接下來的50 件事。那 50 件事,也不是什麼人生必做清單(Checkpoints),不是叫你去買車買樓,而更多的是從微小事情著手,去建立一種正面的人生態度。例如,別總把「沒辦法」掛在嘴邊、學會獨立、累積小小的成功、隨時保有好奇心等。
看這些標題覺得老生常談?松浦彌太郎配合自身經驗、以及他覺得未來發展的趨勢,來解釋每一項為何如此重要。其中一個很有趣的是「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只挑一本書,不是很麻煩嗎?「這本也想買,那本也想買,但最後卻只挑了一本,歷經這段過程後被相中的書,就有了屬於它的故事。」他也堅持自己的書自己買,絕不托人幫忙,「自己真正想擁有的東西,絕對不是靠順便就能得到的。」
松浦彌太郎總是帶著他獨特的堅持和認真做事方式,累積他的人生智慧。雖然未必這50項都能做到,但也有許多啟發人心之處。這本書雖說是寫給職場新鮮人,但我覺得無論幾多歲,當你對未來感到不安、對自己或工作感到迷茫時,也不妨翻翻開這本《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可能有些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呢。
撰文:莎莉 @偽文青。去旅行。散散步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