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旅遊書名《知埞》,便覺得作者陳傑有一種幽默感,書的扉頁便開宗名義地寫著:「真係買棺材唔知埞!」對死亡全無概念。即使面對極大危險,依然毫無危機意識。書的副題是:在他方想望這城,作者的目的正是教人不要用眼睛去旅行,而是用心去旅行,從旅行重新發現我城。
美麗是一種尊嚴
果不出其然,作者曾是香港一本銷量最高的雜誌當記者,專門撰寫本地的題材,從農業到環保到設計再到老店,長達七年,因為報導,以為自己了解香港;三年前,不再做記者,開始四處遊歷,竟然若有所失;他說:「無論去到哪處,當遇上有意思的人和事,儘管人是暫時離開了,還是會不知不覺地想起香港⋯⋯」
那天,陳傑去了哥本哈根Ørestad社區河畔的古怪屋Ørestad Plejecenter,屋的設計古怪,東歪西倒,檸檬黃配上青草綠,更有趣是一道道窗戶,或大或小,⻆度和座向都不同,很是有趣。原來,這是一個老人群居的村落,設計師的考量是偌大面積的公共空間,可以社交可以聯誼,「美麗是一種尊嚴。」但話鋒一轉,「可憐也可惜的是,長者在香港從來只是個『問題』,需要好好著手『解決』,再看哥本哈根的養老古怪屋,真正自生活出發,將心比己——老來如果無依靠,或者依然有權快樂地活著,像每個人一樣,在日常細節獲得基本尊重。」
墨爾本停車場都咁貴型!
公廁好香?公廁很臭!
陳傑每次遊歷一個地方,都把目光放在創意、建設和人文關懷,雖然是一個遊客,眼前的風景都非關香港,卻發酵成為關於香港的想像,但他強調,那不是思鄉,更不會比較哪裡的風景最美?哪裡的公園最宜人?哪裡的美術館最巴閉?或是哪裡的咖啡更好?
那天,陳傑去了倫敦Foley Street的Attendant咖啡店。本身是打卡熱點:咖啡店由公廁翻新而新,保留著1890年的階磚,或當其時由英國Doulton & Co生產的沖水馬桶,甚至將尿槽裝上木枱變作卡座;結果,甫一開業便變成話題,文青來打卡,西裝友來聚會,老人家來閱讀報章、書本過日晨。
「(香港)唯一仍在運作的地下公廁,就只剩下1913年落成,中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人稱『三⻆公廁』的男廁。它成為了被歷史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只是個公廁好污糟和好臭。
最後,陳傑說,自己不是所謂旅遊達人,但看完他的書,我覺得那些所謂旅遊達人應該先看這本書。
撰文:郭昊軒
圖片來自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