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方向感是天生的嗎?

每次三五成群的聚會中,總有一兩位朋友在群組內大叫救命,兜兜轉轉都找不到通往約定地點的道路。Google map、位置導航,甚至出動點對點接送服務都未知對方身在何處。他們的腦部構造到底出現了什麼狀況?

內置的 GPS 機制
我們規律的日常運作全賴大腦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原來辨認空間和道路的職責亦主要由大腦負責 —— 神經科學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辨認道路和尋找方向的工作主要落在大腦最外層的皺摺結構:大腦皮質上。

美國心理學教授Edward Tolman最早於1940年代從哺乳類動物的研究得出,大腦皮質內海馬體內存放著各種負責導航的神經細胞,包括「位置細胞」、「網絡細胞」等。雖然類似的研究仍未能在人類中進行實驗,但各地的心理學家都普遍相信人類的方向感亦由這些細胞負責:「位置細胞」先給予我們定位自身位置的能力,然後再由「網絡細胞」將過去走過的路和現在的位置做空間連結,以協助我們辨認方向。

三位挪威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 Solstad、Moser 和 Einevoll 均提出,位置細胞及網絡細胞的不平衡使用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空間感的強弱,而大量的科學家透過不同的研究去支持這一說法。這就初步解釋了方向感的強弱其實是受先天遺傳所影響。

如何修理失靈的 GPS

難道方向感較弱的人就只能坐以待斃,等待別人伸出援手?不盡然。

早於 1994 年心理學家 Lawton 就指出,方向感的強弱很大可能是取決於自信心及生活習慣。在一項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神經學系所的研究發現,抱持開放的態度去嘗試新事物、外向,以及自律的性格被證實擁有更好的方向感,而且還發現先天性方向感較弱的人只要對自己更有信心,更願意去為自己作出嘗試,就能更有效地訓練及提升自己認路的技巧。

或許人的能力有限,但潛能無限。只要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接受自己,慢慢跟隨著自己腦海中所浮現的地圖行走,可能有一天能成功走到目的地呢!

撰文:夏洛
圖片:Unsplash

Tags : 習慣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