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我們提心、擔心或憂慮的事 其實 90% 不會發生

人本有動物的天性,七情六慾常存於人性之中,當中「懼」更是人之常情。憂慮、擔憂、恐懼等本來是用於應對未來的不同處境,容讓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和應變。然而當愈陷入思考時,我們彷彿會愈來愈抑壓或憂鬱,腦海更開始出現各種壞狀況,變得更加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只要轉換一下思考模式,世界便不再一樣,反而更海闊天空!

大腦主宰思考機制

靠近我們大腦底部的顳葉中,有一個負責處理情緒叫做杏仁核的小杏仁形區域。馬奎爾博士研究團隊與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塔斯克博士(Jeffrey Tasker)的研究指,當這個部位受到刺激,大腦會切換到負面狀態的思維機制,當中與動物的恐懼反應一模一樣。人的日常生活少不免擔心各樣的事,譬如怕遇到危險、擔心遲到、擔心得罪別人、擔心身體狀況等。但持續的思考與擔憂帶來太多負面影響,我們會因此肌肉緊繃、睡得不好、脾氣變差等,陷入無止境的負面循環裏。然而,腦袋的機制原意是讓人趨吉避兇,而非相反卻令自己陷於負面情緒之中。

如何扭轉局面 一念之差

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中有一句名言,「I wasted so much time worrying about what could go wrong. But what did go wrong, was never the things I worried about.(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擔心那些有機會出錯的東西,但真正出錯的往往都不是我擔心的事。)一個人死去之前,或許會發現自己錯過了太多太多的事,甚至因為擔心而錯失了很多可以嘗試或實踐的機會而抱憾終身,那便多可惜了。很多時候,真正的憂慮是在於自己的思維模式,只要適當調整下,如何拯救自己出困境亦是一念之差。

三招改善思維模式 放過自己更重要

一)安排好時間
大部分的憂慮都是來自預備不足,不少人經常抱着「Deadline Fighter」的方式去做事,在最後一刻才去解決問題往往容易手忙腳亂。那麼可以嘗試做個有規劃的人,提前安排好行程和時間。雖然事情總有意外,但至少做好更多的準備。

二)多想想「最壞的情況」

很多時憂慮是擔心事情發展超出預料,譬如辛苦做起一個報告卻被上司駁回等,多去設想一下不同的情況發生,擴大自己的想像力,如果在哪個狀況下該如何去處理呢?可以先預計一些可行辦法,提前先做好足夠的心理建設,當習慣了這樣的思考模式,慢慢對於意料之外也放下焦慮了。金句王黎明曾言:「計不到的,就用猜的,猜一猜最壞有多壞,如果最壞也不是太壞的話,GO。」有時候只是自己嚇自己而已!

三)放下對完美主義的執念
很多時候我們千方百計令事情完美地順利進行,對於盡善盡美本無不妥,但若持續有完美主義,對細節過於執著,反而傷心傷神。大腦是人最複雜的器官,有時候愈克制就愈克制不住,嘗試摒棄雜念,忘記當下。適當的放空有助我們紓緩情緒與焦慮,同時放下無謂的執著。

問題永遠不是真正的核心,因為所有的憂慮都由人類想像而成,回到根本,只要有了足夠的準備,不要害怕到焦慮上身。人無完人,世事亦非盡如人意,很多煩惱都是愈想愈多,不妨以行動代替思考,行動足夠了便給予自己適當的空間,別逼得自己太緊。盡力做好每一步,其餘便順其自然,盡力便可。

撰文:Sharon
圖片:《世界上最爛的人》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