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代,即管是最平凡的人也會不禁自問:我可以為社會做甚麼?這個問題,相信在不少人的心中盪漾迴響。
有些人切身處地救助貧困;有人以自己的聲音發揮影響力;有人發揮消費者的力量,以自己的消費抉擇為世界投下公義的一票。由貧窮至污染,由戰亂至平權,世界上需要我們出一分力的地方多於銀河細沙,而我們各自站在不同的位置,沿著不同的軌跡生活。未必,每個人都可以付出一切,實踐大家心目中的理想與價值,但有一件事絕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kindness。
Kindness,善,或者是很空泛的一個字,你未必認為是這個世界追求的目標。畢竟,我們習慣了以功利主義出發,任何社會目標都應該是具體的、可量化的;無形如空氣的「kindness」,不能以GDP或堅尼系數來衡量,只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而已。
#KindnessMatters
但是就連聯合國也視「kindness」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石,因為「善」是所有普世價值觀的根源。只有善美在每個人的內心紮根,社會以至世界才有趨向美好的希望。所以聯合國甚至推出 #KindnessMatters 社交媒體活動。在這個世代談善,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特別在過去的11月,是「世界善美週」(World Kindness Week)的月份。
World Kindness Week早在1998年在澳洲由一群非牟利組織聯合發起,並把每年11月13日定為「世界善美日」,鼓勵不同社區在這一天多作善行,發揮正能量。《Kindness Boomerang》作者Orly Wahba甚至相信日行一善可以拯救世界。
到底怎樣的行為叫做「kindness」?因人而異,程度不一。在這個歌頌kindness的月份,我們何不從身邊的人開始,嘗試向他們表達善意。只需要21天就可以建立一個習慣,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建立這個習慣,世界一定會變得不一樣。
五個發放kindness的小貼士:
- 向親友發一個短訊,說一些鼓勵或逗他們開心的說話
- 向一位途人微笑,甚至打一聲招呼
- 不要爭論是非對錯,嘗試以對方的感受為先
- 向清道夫或路邊的工人說一聲「辛苦晒」
- 光顧本地小店
如果想要更多點子,推介各位參考「Random Acts of Kindness」網站。
撰文:如花
相片:Open Doodles、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