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習慣

學習獨立前,先要餵飽自己

首先來說明一下:這不是一篇要說服你去煮食從而體會人生真諦的偉大文章,而是一個單身女子於國外生活不小心變成半個廚娘,純粹拆解自己心路歷程的分享。若你不小心花了幾分鐘看完有被騙感覺,先在此說句,唔好意思。

初到倫敦開展獨立生活,當生活事無大小都要一手包辦,始發現過去的自己是多麼依賴。第一樣令我意識到自己依賴的事情,就是在吃飯這個環節上。在倫敦外食不但貴,也常常沒有滿足到我的亞洲胃(不要再提炸魚薯條或土耳其烤肉了!)。過往下班回家就有家常菜恭候,現在則是物價高企戶頭空空,一天要吃什麼、買什麼、怎麼做,這些本來不在我日常範疇裡的東西都得一一去建立。剛開始對煮食的態度是得過且過,能吃就好;但時間愈久,發現自己願意花在下廚的時間變多,從當中得到的樂趣也總比麻煩多。靜下心來思考,大概是透過下廚帶來的感受讓我更有生活感,更享受活著這件事。

親自下廚有助健康
人們說的享受生活,總離不開花錢買手到拿來的東西,包括買一餐飯。享受對我來說應有更多的成就和滿足感,而下廚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想吃什麼,就踏踏實實的去買材料,逐個工序親手去做。有天放假很想吃韓式拌飯,在網上搜了食譜就把紅蘿蔔、青瓜、豆腐、菠菜、磨菇、泡菜買好,一一洗淨去皮切塊,再一個個從最味淡的炒熟調味,聽著它們在炒鍋中發出滋滋聲響,自己也不覺一邊啍歌一邊期待成品,不經不覺就過了一個多小時,處理食材至調理全程心境平和甚至覺得減壓——這與構思怎樣煮時會經歷腦力激盪,活化腦細胞使神經連結特別頻密有關,有科學根據不是我胡說的。時間不充裕時,也學會了快煮一些即食麵以外相對健康的食物,算是對身體更負責任的表現。

從需要變興趣再變樂趣
下廚的體驗讓我更加有意識地去檢視每天自己吃的東西,飲食習慣改變不少。我從喜歡吃魚蛋、燒賣等沒營養又致肥的加工食品,漸漸變成喜歡研究各種新鮮食材、超級食物如奇亞籽、亞麻籽的老人(誤)。明白到平日外吃或買冷凍食品,吃入口的可能都是「成份」多於食物的「原型」,因為它們就是包含了額外的添加物及未知成份,而營養價值也是難以推算。自己下廚就能控制油鹽攝取量、看得到食材的樣子,也能決定多菜少肉吃個爽。

煮了一年多,廚藝長了,人也長了生活智慧,例如學會把雞胸肉浸到鹽水讓它不會變柴;包餃子要帶肉汁就要做打水的動作;牛油果切開要加檸檬汁才不會氧化變醜……看得愈多食譜,學得愈多技巧,愈有種得心應手的自豪感,到今天終於有能重複做而不需再參考食譜的菜式。因為一個人份量不好調,有時候多做的就跟同事分享。至今已給法國、摩洛哥、意大利、中國、台灣同事分享過我的手藝,看他們吃得一臉滿足,自己也相當愜意。後來看到一行禪師提及:「做菜時帶著藝術性的覺察力,菜餚就會美味又健康,把正念和關愛放入菜餚裏,對方吃的就是你的愛心。」讓我每次做成功了一道菜,都會提醒自己回到家要給家人做一桌,讓他們吃到我滿滿的愛。

有人憑閱讀豐富生活,有人以旅行體驗生命,有人像我用煮食感受日常。看倌如有心也不妨試試下廚,希望你能摸索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薇
長年在矛盾中掙扎的女子,追求規律卻又不夠自律。全職打工渡假周遊列國,兼職寫文畫畫攝影紀錄日常,周身刀無張利的佳例。喜歡聆聽別人的故事,再把眾人故事放到我的記憶庫。倫敦上線中。

相片來源:Unsplash

Tags : Good Bites
 
前往下一篇文章  一千個懶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