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想要來接受心理諮詢?」
「嗯……該怎麼說呢,就是覺得有點憂鬱。」
她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憂鬱狀態,毅然走進診室,開展了和一位精神科醫生為期十二週的對話。她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是看見什麼幻象或有什麼自殘傾向,只不過明白,輕微的感冒也會讓人不適,而她的輕度憂鬱就如這般,使她的精神不舒服了。看醫生,不很正常嗎?
我只是有點憂鬱
她把十二週的對話記錄下來,出了一本書——《雖然想死 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引起極多讀者共鳴。她叫白洗嬉,韓國人,就是社會裡原本最不起眼的人—— 會憂鬱地哭着入睡,但第二天醒來還是會強裝笑臉做人;會對某些人有強烈的厭惡感,但為了做好人也是會接受其他人的缺點;明明自己工作也很辛苦,卻不斷去聽別人吐苦水,彷彿很不應該拿自己的辛苦來跟別人比較……她說,自己就是有點憂鬱。
有點憂鬱,有點陰暗面,有點焦慮。對,就是可以憂鬱了一整天,但仍然可以被一件小事逗笑的人。這樣的人,社會多的是,但我們太習慣把焦點放在兩種人身上,要不就是極度陽光發熱發亮的人,要不就是有着嚴重情緒問題的人。可誰來關心「正常人」?「正常人」也會將自己和別人比較然後覺得自己很差,也會因為妒忌而不開心,也會因為自己不夠有同理心而自責,也會因為答應自己改過一些事情但做不到而內疚。
明白犯錯背後,然後放過自己
白洗嬉分享到自己喜歡在酒醉後撒謊的壞習慣。那次為了博取朋友同情而講了一個大話,而她明明在之前已經答應自己不可再說謊,沒料到醫生如此回應:「那就當作沒這回事吧,反正只是酒醉說的話而已……當人類認知功能下滑時,說謊是常有之事,酒醉的時候也是,記憶力和判斷力都會變差。我們為了填補那些對話中的空白,很可能會選擇性的說謊。」有時,我們的確犯了一些錯誤,但因為這樣便強迫着要懲罰自己,只會換來更多的難過。明白犯錯背後,然後放過自己,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甚至,有時為了可以從傷痛中找到繼續生存的力量,「自我合理化」也是可以的。像是在白洗嬉和男友分開後,由「他不愛我了」轉移到「他可能另有觀點,可能另有原因」的想法,彷彿是一個自我合理化的過程,是為了令自己舒服一點而想出的原因,但其實即便如此,也完全沒問題。像醫生所回應:「那是成熟的防禦機制之一,因為是在為自己的傷口或決定找理由。」等於是做了理性的判斷,只要沒有過份地合理化便可。
今天憂鬱,明天就會幸福
在書中,白洗嬉分享了自己最喜歡和最有共鳴的文字: 「若要幸福,就別害怕承認兩件事實:一是我們總是感到不幸,二是我們的悲傷、痛苦、害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這些情感是不能被拆開來單獨看待的。」也於是明白到,「世間萬物都是流動的,所以人生也會像海浪一樣有潮起潮落,今天憂鬱,明天就會幸福,明天幸福,之後又會再陷入憂鬱,但是無所謂,只要記得愛自己就好。」
撰文:ky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