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習慣等到小店要告別了才懂得珍惜,然後悼念。」蓄平蔭的女生說時語調平靜自然,不帶一絲抱怨,更像是描述一個遠方的故事;這個年頭,大概我們都習慣街道間的變幻無常,百年老店屹立不倒才是奇蹟。要留住溫度感情和態度,一對九十後情侶選擇用最老派的方式,為香港記錄尚餘的體溫。
以為記錄者都習慣抽離,她卻冷不防拋出一句「我最怕要delete post」—— 作為「地圖」,地點消去了,唯有拔起屬於它的路標,就像餐廳app括着灰粗體(已結業),有種無奈叫只能懷念。
習作,「捕捉塵世美」兩位主理人喜歡的店之一。男店主負責料理,女店主則教授陶藝,好chill。
近年流行共享空間:一個樓上空間,付出數十元,便能享用空間裡的茶水設施枱枱櫈櫈,名正言順賣這城市最短缺的喘息空間,也是近來冒起得最快的初創經營模式。跟香港小店地圖x藝文平台「捕捉塵世美」主理人Haywood和Winnie的訪問,正好約在一家旺角共享空間見面 —— 搭一程電梯,剛好足夠把滿街掃貨後立即執喼的旅客氣息拉遠。
共享空間 不如共享時間
要用一句話說完他們的故事,不難:在社交媒體上為香港小店留影及分享。
但我們聊了兩小時。
「有人問情侶拍檔會不會影響感情 —— 有時我們聊天像開會,好像有點太認真。不過我們也跟一家情侶店主聊過,好像大家也會這樣⋯⋯。」Haywood(左)Winnie(右)
所謂小店,說的大多是文創、新意念的小本經營店舖,截稿時他們最新分享了位於火炭的雜貨店,專賣自家製產品與店主挑選的陶器。What’s so special about 小店?兩位主理人說「不甘心大家不知道有人在努力」,我卻覺得這平台更似「打大佬龍虎榜」,在明知連偏遠工廈也超過四十元呎租的香港,敢開一盤「唔搵錢」賣品味賣心思賣理念的生意的,店主們全都很勇敢。
「有位在大埔的店主,甫進門時她神情冷酷也愛理不理;後來我們正式邀約聊天/訪問,卻發現她竟然會超級熱心分享。」Winnie平時日日面對醫療儀器,還好有周末讓她在這小城來一個「weekend getaway」,到不同的新店「觀光」聊天;在異地總是樣樣新鮮,誰說自己地頭悶得可以?
「我們都很任性吧?經常聽人說想去旅行、見識更多,但對於這個城市,你又有多了解?很想讓大家知道,這裡不只一模一樣的商店和商場。」聽着Haywood 由拍攝名信片到決心辭職創作,也許是經常跟不同小店店主打牙骹的關係,跟他們訪問更像在連鎖咖啡店聽鄰座聊天,盡是生活日常,卻又叫人聽得自在。
尋常的平日夜晚,只見共享空間內人們零落地在長桌上各自低頭做事,有的看書、有的面對發光屏幕努力奮鬥。比起共享空間,找到願意與人共享時間的對手似乎更不容易。
為生活尋回溫度
幸運的是,勇敢的人都很可愛。「我們沒有很多followers,卻想不到店主們都很歡迎這個企劃。」Haywood笑道,影相然後在社交媒體寫幾隻字看似簡單,珍貴的卻在整體經歷。「我有一個攝影專頁,在不同地區的小店分發自己拍的明信片時,聽到很多獨特的故事,也有店主希望有屬於同道中人的平台,所以便有這平台誕生。」
Haywood形容為「工廈裡的時光機」的寫真雜貨店,不但有修理古玩的神手,店主也收藏不少古董相機。
在swipe對方向就能認識新朋友的時代,他們還是喜歡有溫度的見面、聊天,「平台的標誌像一枚紙飛機。紙飛機投出去總有天會降落,一如沒有一種文化會永遠流行,但靠我們每一代出力延續它的旅途,讓它飛得更遠,是一種堅持。」
接力賽不易跑,找個周末去為喜歡的個性小店打打氣,為他們加油吧。
平台開張三個月有超過5,000名followers,看來同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