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念舊,但也健忘。每當老店快將倒閉時,我們總愛一窩蜂湧前往,懷緬一番,打卡留念,但過不了多久,我們又如常過我們的生活,就像老店沒來過、沒去過。城市一直向前,舊區一直拆下,到我們回頭看時,我們還記得這個城市曾經歷過什麼、留下什麼故事嗎?「其實從這些店鋪,可以看到上一代生活的痕跡,透過了解他們的背景,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意識。」「城市閘誌」把小店的故事濃縮,畫在閘門上,為小店留下痕跡之餘,其實也重新建立屬於香港人的故事。
從上一代「搵食」故事 探討地區特色
右方是老闆方先生指著一張他收藏的五十年代九龍城寨照片、亦是當年方榮記的所在;中間的畫作是方榮記起家的本業一粉麵,日間亦繼續兼賣;左邊則是馳名的火鍋,最初以炭爐作爐具,後來才改用煤氣爐。 圖:城市閘誌提供
大部分香港人覺得香港很悶。無他,一式一樣的高樓大廈、倒模般的商場,但偏偏在「城市閘誌」的成員眼中,每一區其實各有特色,「好像九龍城有很多泰國、潮州餐廳;深水埗有很多布藝店;而鴨脷洲則與漁民的文化關係密切,我們很想知道,為什麼這些文化,只會在該區形成。」自 2017 年開始,「城市閘誌」至今舉辦第三年,曾到訪西營盤、深水埗、中西區、油麻地等地,今年則以鴨脷洲和九龍城為探索地區。
城市閘誌還會舉辦導賞團,讓市民了解不同社區的特色。左為城市閘誌計劃經理梁梓豪,正分享九龍城寨的歷史故事。
談起九龍城,是港人其中一個常去的「搵食」之處:「方榮記」的沙嗲火鍋、「德興」的手打魚蛋、「黃珍珍」的泰國菜等,雖然很多人來「搵食」,但是有誰知道上一代來港「搵食」故事是怎樣的呢?「戰後許多潮洲人為生計來港。方榮記其實一開始是以潮州打冷起家,但因為老闆當時為了提供員工熱飯菜,就用火鍋的形式,後來街坊看見後大受歡迎,就轉型成為火鍋店。」德興老闆平哥亦同樣是潮州人,父親那代在九龍城寨開業,至今仍堅持古法製作手打魚蛋。
街道上至今保留了許多上一代的痕跡,包括舊招牌寫上煲潮州粥,就證明九龍城的確有許多潮州人居住。
至於「黃珍珍」的故事更有趣,潮州人人口多,但他們因為工作繁忙難以找到另一半,於是大量泰國人湧入成為「過埠新娘」,「黃珍珍」就是第一代的新娘。泰國人漸漸在九龍城聚集形成社區,甚至有「小泰國」之稱,現在九龍城更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呢!跟「城市閘誌」的成員走一轉,對九龍城的歷史文化也加深了不少。能對九龍城有這麽多的了解,是因為在畫製閘門前,他們先要與老闆們作深入的交流,了解店鋪背景,「一間小店,除了營商以外,其實還養活了幾代人、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從閘門畫作 建立社區聯繫
店鋪營業時間欣賞不到閘門畫作,可下載「城市閘誌」的應用程式,到相關地點以AR技術重新閘門圖像。
街道上的閘門,是舊社區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每間小店珍而重之的資產。「閘門始終對街,很多老闆都會想我們把閘門畫得漂亮一點。」城市閘誌計劃經理梁梓豪(Oskar)分享。拍照可能只需一瞬間,但畫作卻要花上長時間。由於餐廳經營時間長,畫家只能在晚上深夜時分畫閘門,邊畫、邊觀察和訪談,慢慢地與店主甚至附近街坊建立關係,「很多店主由一開始內斂,到分享更多故事,附近街坊經過看過,也會駐足觀看,甚至有時給予意見。」
(正興參茸藥行的閘門除了畫了夫妻檔經營的場面外,還畫了老闆與老闆娘十多年前養的小狗,勾起了街坊的不少回憶。 圖:城市閘誌提供)
每一道閘門所代表的,都是對小店來說最重要的人和事。在鴨脷洲其中一間正興參茸藥行畫的閘門,除了畫上老闆與老闆娘外,還畫了一頭小狗,「其實這隻狗過身十多年了,畫了以後,許多老街坊都認得那頭小狗,最高興的當然是老闆與老闆娘。」畫作,穿越時空,保留了一些社區記憶,「好像在深水埗其中一間店我們畫了第一代老闆,同樣已經過身了,許多老街坊也同樣認得,會過來聊天。」雖然社區一時三刻不會有大改變,但對於這些小店來說,卻意義重大,「在九龍城,其實現在大部分潮州店鋪都是由第二代接手,但他們已經失去了許多潮州人的特色,例如不懂說潮州話、不會參與潮州人的節日等,在與他們了解過程中,其實也漸漸重構他們的身份意識。」
在營營役役生活的背後,或許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上一代是怎樣走過來的,為什麼我們現在處於這個模樣的社會,甚至連自己身處的社區也認識不多。新建築崛起,街道風景將會漸漸消失,這些連結過往記憶的閘門與小店也會消失,與其等失去後才憑弔,倒不如現在就好好重新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希望這些閘門,會重新讓人重視社區的文化與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