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好地方

兩依藏博物館:從說故事賦予歷史文物生命

沿著上環摩羅街往上走,便會到達荷李活道。這裏同樣有許多售賣古董的店鋪,但卻與摩羅街的地攤形式不盡相同,信步而行,會發覺不同的店鋪內,好像藏著不同的寶物:木像、古銅器、歐洲古董首飾物等,應有盡有——兩依藏博物館,就藏身於這條古董街上。

暗黑色的低調門面,讓人一不小心可能便會錯過。這裏收藏了許多非常珍貴的明清傢具,以及跨越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的歐洲珠寶化妝盒,正等待著你去發掘屬於它們的故事。

 

時代收藏家 保留歷史文物

 

兩依藏博物館就位於荷李活道上,附近都是古董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荷李活道售賣不少從內地流出的中國古家具,當時不少古家具收藏者夢寐以求的明代黃花梨南官帽椅、清代紫檀小炕桌等都能輕易在這裏找到。博物館創立人馮耀輝就是從那時開始收藏,經歷接近半個世紀,他從荷李活道收藏了不少珍貴的明清古家具,總數超過300件,可謂是私人收藏中數量最多的,加上從世界各地拍賣並蒐集回來的歐洲粉盒,加起了的藏品超過1000件。為了分享這些藏品,他於2014年年初決定開設私人博物館,女兒馮依凌則任博物館館長。

兩依藏博物館樓高四層,每層佔地八千呎,偌大的空間,寧靜的環境,讓人身在其中會得不自覺放輕腳步,小聲說話。不過,這裏與一般的博物館相比,少了一點嚴肅,幾乎看不見博物館裏必然會看見的圍欄與玻璃櫃,那些明清家具就那樣放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突然多了一份莫名的親切感,「其實我們也曾想過把收藏品捐給歷史博物館,但一來大型博物館本身自己也有許多展品,我們的收藏品未必能經常拿出來,二來,對於我們來說,家具是非常生活化的東西,對比起把它們放在櫥窗裏,我更希望下一代能近距離接觸這些藏品,藉此引發他們對展品與歷史產生興趣。」

 

沒有設限的互動博物館

博物館內最罕有的,要數這組黃花梨頂箱櫃,因為現時大部分成組的家具都因天災和戰亂而失散,很少能完整保留下來。

 

在博物館內,每件展品都價值不菲,其中最罕有的,要數黃花梨頂箱櫃組四件,因為在中國傢具製造和室內裝飾設計中,對稱和偶數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但許多家具經歷幾十年戰爭和革命,很難找到成套的,「能夠找到四件齊備的實在很罕有。」雖然價值不菲,但博物館卻不會刻意突顯家具的價值,「如果你去博物館,只看到一張椅子放在櫃內,旁邊寫著這些黃花梨木家具,幾時生產,你離開博物館後會記得嗎?我覺得一件家具最重要的,其實是故事。」

導賞員講解時,打開有過百年歷史的木桶、木櫃等,讓人與古物有近距離接觸。

 

「古人野餐想帶水壺外出怎麼辦呢?就是用這個茶壺桶。」導賞員邊講解邊把眼前這個有過百年歷史的茶壺桶打開,「這個梳妝櫃是給男生用的,你看到刻上龍的圖案。當時家居都是訂造的,而男人會藉著這些家具去突顯自己的身份地位。」跟著導賞員走一轉,除了知道更多古人生活、驚訝於古人與現代人生活相似的地方外,而且還能隨時觸碰、甚至坐上那些有過百年歷史的古物,像瞬間穿越了時空般,對歷史的興趣也瞬間提升。

 

將故事流傳給下一代

 

馮依凌為了讓參觀者有更佳的體驗,會因應不同的展品與主題,調較燈光,甚至配合相關的音樂,例如波斯展覽便可在場內聽到波斯音樂。

 

不過故事雖動聽,但始終常設館藏都是那些家具,為了吸引不同的訪者,馮依凌必須不斷想出不同種類的主題,「現時我們大概每6個月便會轉一次展覽主題,下一個主題將會展出中國與日本的物件,部分是我們自己所有的館藏,部分則是向相關的博物館與收藏家借的。」馮依凌經常到處飛,就是為了尋找不同的靈感以及與不同的博物館單位談合作,希望為訪者展出更多種類的珍品,好像之前關於波斯藝術的展覽,就與包括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丹麥哥本哈根大衛收藏博物館(David Collection)等全球十一間重要機構合作,以香港私人博物館來說,國際合作規模之大可謂史無前例。

 

 馮依凌表示雖然面對挑戰,但覺得對於策劃專業展覽已經漸漸上手,因此對未來充滿期待。 圖片提供:SCMP 

 

目前博物館內的員工,同時會身兼導賞員的職位,在每次展覽前,馮依凌都會花一年到一年半、甚至更長時間去研究並收集這些文物,「好像我們現在手上有許多日本的煙管,我便特意去了日本找相關的教授與我們分享這些煙管的背景。」不怕花時間,最怕反而是花了時間後得不到觀眾的注意,「之前試過展出來自英國的銀器,以為一定會受歡迎,結果卻出乎意料,所以就要不斷求變。」

雖然有時會經歷挫敗,但看到不少年輕訪者前來,讓她感到非常驚喜,「一開始我們以為會吸引多是40到50歲的年齡層,不過來參觀的觀眾平均年齡是30-35歲左右,證明年輕人其實對這些都有興趣。我覺得我們經過這4年多的時間,好像終於能比較自如地策劃一個專業展覽,未來的三個主題我已經有了構思,所以也很期待。」

Tags : 好地方